想在家中製作好喝的咖啡,除了咖啡豆以外,「手沖壺」更是不可或缺的入門器具之一。然而手沖咖啡講究技巧,沖煮時的速度與溫度都是一門學問,各種材質與形狀的手沖壺亦會影響到使用手感與咖啡風味,究竟該如何挑選才好呢?
今天我們會說明手沖壺的選購小訣竅,並嚴選出十款連專業玩家都推薦的人氣商品,不但有來自 BALMUDA、Kalita、FELLOW、Brewista Artisan、HARIO、月兔印、Takahiro 等品牌的經典之作外,也有附溫控功能、電熱式等便利款式。而文章最後還會分享悶蒸與萃取等注水相關小知識,相信大家一定會受益良多喔!
歐美精品咖啡協會 SCA 認證一級烘豆師,經營咖啡莊園十多年,秉持從原點開始的精神,不只是從種子到咖啡,莊園內所有裝潢木作也都親手完成。身為咖啡職人之餘,也是木工達人,擁有台灣木工乙級證照,經營空檔就會利用時間享受DIY創作樂趣,並撰寫文章分享創作過程。 煮咖啡是工作,喝咖啡是興趣,Mr.Coffee 每年都會安排長假出國自助旅行,品嚐世界各地的好咖啡,並在部落格與大家分享喔!
從小熱愛日本動漫,就讀日文系且於畢業後赴日留學,並曾任職於日本的遊戲媒體及遊戲公司。平時經常關注遊戲、科技、休閒、健康和理財等最新資訊,喜歡嘗試不同的新鮮事物,閒暇之餘也愛好手作、下廚和愛貓玩耍。目前在 mybest 任職已超過5年,積極尋求各領域專家見解,以確保資訊正確性為最優先。
在專家監製企劃中,專家、達人僅針對「選購要點」提供客觀的分析及建議。排行榜的內容皆由mybest編輯部依照各項評比結果排名,專家、達人並無參與。
mybest 根據客觀的採訪及調查,每月建立2000多款商品資訊數據。並且在每篇文章製作上投入大量心力,其中包含嚴謹的調查,以及與各領域專家進行深度訪談。以豐富的知識及準確的情報製作文章,提供值得信賴的內容。
一般水壺是以「倒滿茶杯」為主要用途,每次的出水量較大,而手沖壺的目的是要萃取咖啡,要以方便「控制水流」為主,因此兩者的設計方式可說是相當不同,並不建議代用。
尤其是手沖壺的壺嘴結構特別講究,斷水要乾脆、不易回流。此外,壺身的重心和握把也會特別設計,讓使用者便於調整角度以掌握水量。加上沖煮一杯咖啡通常需要3~5分鐘,手沖壺會將人體工學納入考慮,以降低操作時的疲勞感,而較一般水壺更好使用。
在進入推薦商品的介紹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挑選手沖壺時有哪些不可不注意的小技巧。
由於手沖壺的壺頸與口徑形狀會影響控制出水的難易度,因此除了挑選喜歡的樣式外,最好也將能力程度納入考量。
為了讓新手也能方便控制熱水流出的量,壺頸較細且寬度一致的「細口壺」會是較理想的選擇,因為壺頸的粗細度相同,能穩定並緩慢地控制水流與流速,讓咖啡的味道及品質保持在一定的水準。
又或者手沖壺傾斜至45度角度時,壺口會呈現垂直狀態的款式也能很好地掌控水流。而如果是想清楚地看見熱水的流出量,則推薦壺口前端呈現斜口狀的類型。
另外,喜歡濃口味咖啡也可考慮使用名為「滴滴杯」的道具,顧名思義,使用時熱水會呈現一滴滴落下的狀態,且滴落的速度會有所變化,但由於流出的水量不變,因此能徹底地萃取出濃郁又芳醇的美味咖啡。
在這邊順道補充一個小幫手「檸檬酸」,因為細嘴壺最害怕的就是水垢殘留,所以當壺嘴上的水垢過於厚重時,可將檸檬酸融化後的檸檬酸水用布浸濕,並包覆在水垢厚重的壺嘴上,再靜置約數小時後即可輕易去除。
這種手沖壺的壺頸根部較粗,前端注水口則像鶴嘴一般,根據不同傾斜角度,從力道強勁的大水柱或柔和的點滴式都沒問題,而能依照不同大小的咖啡粉來調節出水量,以做出更多咖啡口味上的變化,應用範圍更為廣泛。
但相對地在操控上也需要更多技巧,若控制不當容易出現水流粗細不穩定的狀況,因此較適合對手沖咖啡已有一定心得的中、高級玩家們。另外,也最好選擇壺頸有高低差的款式會更好操控。
與一般茶壺不同,手沖壺最好不要大小兼用,而是要根據平常的飲用量來選購適當的容量。以平均基準來看,沖泡1~2杯時適合600~700mL,而3~4杯時則推薦1L 左右的款式。原因在於容量過大的手沖壺,容易因為重量而影響到控制水流時的穩定性,進而發生不小心讓熱水沾到濾紙、甚至有傾倒出來的可能性。
另外,一般人在家中手沖咖啡時的最佳溫度約為93度左右,若使用一般的小型手沖壺直接沖泡4杯以上時必須花上不少時間,等到飲用時咖啡也已經變得微溫而影響風味,因此想要一次沖泡多杯的朋友,建議選擇1L 的款式,並根據實際情況適度重新補充熱水。
若要直接使用瓦斯爐加熱的話,建議選擇導熱性較好的款式,如「銅壺」就是手沖壺常見的材質之一。銅製品擁有優異的導熱性,不過缺點在於容易因氧化而變黑,保養起來頗為麻煩,而市面上也有能以 IH電磁爐等加熱的商品,購買前請先確認該材質是否適用。
至於「不鏽鋼壺」能用直火及電磁爐加熱,同時具備好保養及加熱快等優點,是目前手沖壺的主流材質;「玻璃壺」則能輕易看見水流,欣賞水在壺中沸騰的狀態,讓視覺美感達到另一種層次,並使咖啡器材不再只有冰冷的金屬感。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很受歡迎的「琺瑯壺」,其導熱效果雖然不如上述材質來得理想,但保溫力優秀,喜歡慢慢沖泡、或每次會沖泡多杯的朋友不妨參考看看。再者,琺瑯手沖壺在顏色上的選擇也相對豐富,擺放起來就像家飾品般美麗大方,但挑選時最好仔細確認外側的塗層是否不易脫落,以及內側是否有經過不沾塗層加工等細節。
手沖壺有著各式各樣的把手設計,不僅擁有不同的視覺美感,該形狀更是影響拿握便利性的關鍵之一。由於注入熱水時手部必須維持一定姿勢,若把手拿握起來不夠順手,可能會造成手部疲勞,而無法精準地掌控與注入熱水。
另外,壺身的形狀、大小亦會影響到壺的重心與重量,一般以形狀來說,手沖壺多是採用下寬上窄的設計,目的是讓重心能保持在下方,以便於使用者調整壺身的角度。至於若是提及手沖壺大小的優缺點,大型壺能容納大水量,但重量會較重,操作時易感到疲憊;而小型壺雖更為輕便,但能裝的水量少,導致水溫散失的速度也快,因此挑選時務必要考量到個人的承受力和使用需求。
如果平常拿東西習慣小指出力的話,建議選購把手離瓶身較遠的手沖壺;而若是習慣以食指出力、或是用手掌全體力道來拿握,則可使用把手離瓶身較近的商品。此外,若把手是木質、橡膠等不易導熱的材質,就能有效避免燙手問題,或是帶有散熱空洞的金屬把手、把手離瓶身較遠的款式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基本款式以外,市面上也有推出附加其他便利功能的產品,如「溫控壺」就是維持咖啡穩定品質的好幫手。溫控壺一鍵就能設定好溫度,相當方便,不過由於底部有設計加熱模塊,因此會大幅增加壺身的重量,加重手臂上的負擔。
而另一種為了掌控溫度而生的產品則是「附溫度計的手沖壺」,它能直火加熱、比較不受空間地點的限制,外出露營使用也沒問題,但缺點在於需要人工持續觀察溫度,比較耗費心力,各位可依照自身需求或使用情境加以篩選。
商品 | 圖片 | 價格 | 推薦重點 | |
---|---|---|---|---|
1 | Takahiro shizuku雫不鏽鋼手沖壺|細口版 | ![]() | 出水穩健,從新手到達人都適用 | |
2 | BALMUDA The Pot 絕美手沖壺 | ![]() | 完售 | 高效率的快煮設計 |
3 | Kalita 不鏽鋼原木手把波紋手沖壺|52073 | ![]() | 完售 | 讓手沖技巧更上一層樓 |
4 | FELLOW STAGG不鏽鋼測溫細口手沖壺|V1.2 | ![]() | 工藝與設計美學的結合 | |
5 | Brewista Artisan 可調溫不鏽鋼電水壺 | ![]() | 完售 | 可調溫功能,沖泡咖啡更精確 |
6 | HARIO 雲朵不鏽鋼細口壺|VKB-120HSV | ![]() | 深受各大精品咖啡店愛用 | |
7 | 月兔印 琺瑯手沖壺 | ![]() | 色彩豐富,輕鬆享受玩色生活 | |
8 | Kalita 細口銅製手沖壺 | ![]() | 歷久不衰的經典樣式 | |
9 | Kalita 大嘴鳥琺瑯鶴嘴手沖壺 | ![]() | 完售 | 達人必備!保溫性能優異 |
10 | A-IDIO 人文時尚溫顯手沖壺 | ![]() | 輕盈小巧,不佔空間 |
BALMUDA 以各種質感小家電備受注目,其中這款可插電的快煮手沖壺,在外觀設計上同樣令人驚艷。不鏽鋼壺身外部有經過陶瓷塗層加工,搭配極具現代感的霧面質地,不但能降低一般金屬在視覺上的冰冷感,同時還更能加強隔熱與耐刮等性能。
流線型的細長壺頸能配合不同風味需求輕鬆調整出水速度,把手尾端還有貼心的煮水燈號,而自動斷電系統、符合小家庭或單身族群的適中容量等也面面俱到,除了沖煮咖啡以外,平常也可以用來泡茶、煮泡麵,讓平凡的生活也變得優雅起來。
倒三角型的壺身上帶有波紋設計,搭配略帶粗曠氣息的大型原木隔熱把手,拿握的手感穩定又舒適。而從壺身底部延伸而上的壺頸帶有特殊弧度,搭配逐漸變細的尖嘴口徑,能讓熱水在倒出時受到適當限制,並穩定地產生力道溫和的大水柱,特別適合緩慢滲透的沖泡方式。
寬大壺底加熱方便,整體壺身厚度也頗為足夠,能有效保持在理想的沖泡水溫。各種令人滿意的細節,讓它不但成為手沖冠軍指定使用的人氣商品,也很適合想要開始嘗試鶴嘴壺的進階玩家們。
附底座的電熱手沖壺,只需一個按鍵即可快速加熱至沸騰,還能自行設定煮沸時的蜂鳴提示功能,安全又便利。而溫度記憶、一小時自動斷電,以及好清潔、好操作的全鋼化玻璃觸碰式面板等也一應俱全,讓您在忙碌生活中,也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享受美味咖啡。
另外,細長壺嘴能穩定控制水量,美麗的木紋把手更是仿天鵝翹尾所設計,無論是外層真空鍍鈦的香檳金,還是經過靜電噴塗的珍珠白等色系都高雅有型,可說是機能性與美感兼備。
粗大的壺頸與鶴嘴般的口徑是其最大特徵,搭配琺瑯材質的溫潤質感,外型頗為搶眼,同時琺瑯也擁有極佳的保溫性能,即使多沖泡幾杯也不易因冷卻而影響風味。
另外,寬大壺嘴能產生力道強勁的大水柱,也可針對不同粗細程度的咖啡粉調整出水量大小,但由於壺嘴大、壺頸粗而低,與壺身之間的距離也較近,若非有一定的沖泡技巧恐怕較難掌控,對新手而言容易會有水流粗細不穩、熱水溢出或斷流等狀況,推薦中高級的咖啡玩家們選購。
除了一款好用的手沖壺以外,沖泡咖啡時還有許多不可忽略的小技巧,趕快跟著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想要沖出好喝的咖啡,比例的調配可說是關鍵之一。若以150cc 的咖啡杯來說建議準備15g 的咖啡豆,並以約150cc 的熱水進行沖泡後,即可萃取出約120~130cc 的咖啡。
另外要注意的是,若想要一次沖泡兩杯以上時,並不是單純地將咖啡的量倍增即可,而是最好每杯僅增加80%的量即可,例如兩杯300cc 時使用27g、三杯450cc 時則放入36g 等,如此一來才能更有效率地進行萃取。如果咖啡豆的量較難調整時,也可以試試每多一杯就增加20~30cc 水量的做法。
而除了台灣慣用的粉水比 1:10 之外,也能試試歐美精品咖啡協會SCA 的金杯標準1:14.5,或挪威標準 1:18 ,只要調整水量就能創造出不同的風味,增添許多玩咖啡的樂趣,從而找出自己最喜愛的風味。
好不容易費心以適溫沖泡而成的咖啡,等到飲用時卻已經冷卻並影響風味,此時不妨先在濾杯、咖啡壺與咖啡杯中以沸水加溫後再倒入熱咖啡吧!這樣就能有效維持咖啡的熱度,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能更愜意地好好品味,或是使用保溫性優異的玻璃材質或陶器製道具也很不錯喔!
將咖啡壺、濾杯、濾紙與咖啡粉等設置完畢後,建議以咖啡粉的重量為基礎,注入2~3倍重的水量,均勻地讓咖啡粉充分浸潤,接著靜置悶蒸約30秒至1分鐘左右即可。這個步驟能看出咖啡豆是否新鮮,若是新鮮現磨的咖啡粉會慢慢膨脹起來,並開始釋放咖啡粉中多餘的氣體,進而讓接下來的萃取更加順暢,同時也會大大增加咖啡風味,可說是使咖啡粉活絡的關鍵。
完成悶蒸以後,接著要透過二次注水將咖啡中的物質萃取出來。從咖啡粉的中心點由內向外、以畫圈的方式進行注水,其訣竅就在於水流不可太粗、也不可忽快忽慢。待底下的咖啡壺中萃取到所需份量後,即使濾杯中仍有熱水殘留也請務必立刻卸除,才不會因為過度萃取而導致咖啡變得苦澀且空洞乏味。
在由內而外以畫圈方式注水時,圓圈的尺寸與注水速度也必須特別留意。建議以直徑2cm 為畫圓基準並緩緩地穩定注水,透過這個步驟可以讓咖啡粉與熱水接觸的時間變長,進而將咖啡的美味成分萃取出來。
而為了避免水流力道過大,比起單純用「手」大動作地畫圈注水,更要「手眼並用」,讓手部彷彿被視線操控般小心移動,相信經過多次練習以後,您也能成功沖煮出帶有個人風格的美味咖啡喔!
依手沖壺類型選擇加熱源,大致上可分為直火、電熱兩大方向,只要是金屬壺都能直火加熱,要注意的是火源盡量不要超過手沖壺底的寬度,避免手把加熱燙傷。電熱有分電磁爐、電陶爐,鋁製壺無法用電磁爐加熱,電陶爐能適用各種金屬材質。
不同的咖啡豆適合不同的水溫,建議採用93℃的水溫為基礎,溫度太高容易過度萃取產生苦澀味,溫度太低容易萃取不足。而淺焙咖啡不易萃取,沖煮時不妨稍微調高水溫;反之,深焙咖啡容易過度萃取,則適合降低水溫。
除了手沖壺以外,「咖啡濾杯」也是沖煮咖啡時十分重要的器具之一,其杯體形狀、溝槽設計和出水孔大小等都會影響到咖啡的風味。在以下的文章當中,我們將帶您深入了解濾杯的選購要點及推薦商品,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併參考看看。
看完了今天介紹的眾多商品後,各位是否也在其中找到喜歡的手沖壺並躍躍欲試了呢?使用咖啡機固然能製作出美味又穩定的味道,但手沖咖啡所帶來的細膩風味變化更是一大魅力,令人深深著迷。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偶爾放慢步調,多花點時間靜下心來沖杯好咖啡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第1名: Takahiro|shizuku雫不鏽鋼手沖壺|細口版
第2名: BALMUDA|The Pot 絕美手沖壺
第3名: Kalita|不鏽鋼原木手把波紋手沖壺|52073
第4名: FELLOW|STAGG不鏽鋼測溫細口手沖壺|V1.2
第5名: Brewista Artisan|可調溫不鏽鋼電水壺
看更多排名商品介紹參考製造商、品牌官網及各大電商通路內容所製作。
日用品・生活雜貨
家電
3C電子・影音
相機・麥克風
美妝・保養
健康・美容
食品
飲料
廚房用品
服飾・時尚
鞋類
手錶・飾品
母嬰・兒童用品
家具・家飾
興趣嗜好
戶外休閒
DIY・工具百貨
運動用品
寵物用品
書籍・影視作品
遊戲
汽機車
禮品
居家設備
手機
音樂
應用程式・App
保險
信用卡・電子支付
服務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