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稀飯、米粥時,佐以適當的配料能額外增添風味,而甘醇酥香的「肉鬆」更是餐桌上常見的選擇。由於其主要為各種肉類製作而成,除了可品味得到芳醇的肉香外,當中也含有相當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加上膽固醇的含量較低,因此十分受到國人喜愛。不過市面上的肉鬆口味繁多,所添加的調味及營養素亦不盡相同,實際挑選起來似乎也不如想像中簡單。
為了幫助讀者們解開疑惑,本篇文章將推薦十款包含新東陽、唯豐、義美、黑橋牌等人氣品牌商品,當中還網羅了海苔、芝麻、素食肉鬆等多種口味,並且介紹選購肉鬆時的各種秘訣,趕緊跟著我們的腳步往下看吧!
在專家監製企劃中,專家、達人僅針對「選購要點」提供客觀的分析及建議。排行榜的內容皆由mybest編輯部依照各項評比結果排名,專家、達人並無參與。
mybest 根據客觀的採訪及調查,每月建立2000多款商品資訊數據。並且在每篇文章製作上投入大量心力,其中包含嚴謹的調查,以及與各領域專家進行深度訪談。以豐富的知識及準確的情報製作文章,提供值得信賴的內容。
在揭曉人氣排行榜之前,先帶大家瞭解挑選肉鬆的注意事項,當實際選購時就不會再猶豫不決了。
顧名思義,「肉鬆」即是以肉類製成的加工食品,通常需經過水煮、調味、打散及翻炒等多項繁瑣步驟,才能造就出美味可口的肉鬆。而目前市售的款式中,仍多以豬肉、魚肉(亦稱作魚鬆)作為主要原料,其背後除了有市場價格的考量外,同時也是大眾較為習慣的口味。
然而,隨著商品的多樣化發展,近期也陸續出現以雞肉、牛肉,甚至是鵝肉等各式肉類所製作的肉鬆產品,每款皆有不同的纖維口感及味道,但卻同樣富含充沛的蛋白質等營養價值,能作為身體運作的能量來源;當中更不乏有加入芝麻、海苔等配料的款式,在增添香氣之餘亦使風味、口感有了更多的變化,不妨可依照喜好來做選擇。
一般而言,只要是食用適當份量,大多數人在品嘗肉鬆時並無過多的限制。而許多家長為了解決孩童的挑食問題,也會在飯菜中添加肉鬆來調整味道,但由於嬰幼兒的食道相對窄小、脆弱,倘若肉類的纖維過粗,即便是拌在好下嚥的飯泥中餵食,仍可能造成食道噎塞等風險。因此挑選小朋友食用的肉鬆時,應以纖維更細緻的「寶寶肉鬆」或「兒童肉鬆」為優先。
此外,現在有不少產品以健康為訴求,主打無糖、減鹽成分,甚至是額外添加葡萄糖胺、礦物質等豐富營養素,對於身體機能較弱,或者是特別注重養生的銀髮族來說,此類商品也是個不錯的好選擇。
挑選肉鬆時,請盡量避免來路不明或標示不清的款式。消費者不僅可從成分標示中確認產品裡是否有加入過多的甜味劑及防腐劑等添加物外,甚至也能從中判斷肉鬆的品質優劣。一般來說,品質優良的肉鬆所含的添加物較少,食用時會有一絲一絲酥脆的纖維口感。
另一方面,若是成分中標註有添加豌豆粉或麵粉,則可能會使肉鬆口感變得鬆散,不僅少去應有的肉香、也讓營養價值打了折扣。而成分表中的內容物多為依照含量的多寡順序排列,因此若擔心添加的豌豆粉或麵粉影響整體口感,不妨仔細確認肉類與粉類的排列順序,這也是選購時的評估基準之一。
畢竟吃下肚的食品與健康息息相關,在享用美味的同時必要的把關也絕對不可少。雖然消費者難以直接掌握實際的製作過程與生產環境等資訊,但不妨把製造廠商的口碑信譽當作初步篩選的條件之一,並進一步了解商品是否有取得 CAS 、TQF、ISO、HACCP 及 SGS 等認證標章,有了第三單位的檢驗做選購依據,食用起來便能更加安心。
看完以上的說明後,或許各位對於肉鬆仍抱有些許疑問,因此以下將整理出三大常見問題,並邀請了專家為大家排解困惑。
A:以豬肉鬆來說,因在製造過程會添加油、糖、鹽巴拌炒,所含的鈉及熱量不少,三湯匙(20g)的熱量約為103大卡,屬於高脂肉類。因此高血壓患者應避免攝取,而一般民眾則建議適量食用。
A:兩者主要成分不同因此無法比較,但由於皆屬加工製品,都會添加糖及油脂拌炒,有些還會額外放黃豆粉增量,所以以健康的角度來看,不要一次吃太多、適量攝取最重要。
A:蛋白質及糖在高溫狀況下,容易產生丙稀醯胺、糖化終產物等對健康有疑慮的化合物質,但是要到致癌須達到一定的量,因此正常狀況下減少頻率攝取、適量就沒問題。
在享用米食或麵類時,只要搭配上各式風味的配料及小菜就能讓餐點變得更加美味,而除了肉鬆外,好吃的罐頭也有不少豐富選擇,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下列文章進行選購。
看完本篇介紹的多款商品後,大家是不是已經等不及想要趕快嘗鮮了呢?美味的肉鬆不僅能搭配稀飯,用來製作三明治或飯糰等點心也非常對味。希望各位都能挑選到喜歡的肉鬆,並為每天的佳餚增加豐富變化!
商品介紹參考製造商、品牌官網及各大電商通路內容所製作。
日用品・生活雜貨
家電
3C電子・影音
相機・麥克風
美妝・保養
健康・美容
食品
飲料
廚房用品
服飾・時尚
鞋類
手錶・飾品
母嬰・兒童用品
家具・家飾
興趣嗜好
戶外休閒
DIY・工具百貨
運動用品
寵物用品
書籍・影視作品
遊戲
汽機車
禮品
居家設備
手機
音樂
應用程式・App
保險
信用卡・電子支付
服務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