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需求越來越高的3A 電腦遊戲,有一些玩家會選擇自行購買顯示卡來 DIY 升級,藉此獲得更加順暢的體驗;但市面上除了 NVIDIA 以外,還有 AMD、Intel 等不同廠商的顯示晶片,再加上 ASUS、MSI 等眾多品牌的非公版商品,若沒有事先查詢過相關資料,很難辨別其效能與等級高低。其他包括溫度表現、相容性與記憶體容量大小等,也都是較為專業的規格,購買時難免會感到些許困惑。
為此,本篇文章實際訪問曾經手許多3C商品評測的菜頭直播主,深入探討該如何挑選顯示卡。同時,也參考 PTT、Dcard 等論壇評價及電商人氣銷售,以人氣排行榜的方式推薦十款商品,這些款式都能在 momo購物網、Yahoo購物中心等平台上購買,並且包含各價位的選項,相信能在挑選時有所幫助。
推薦顯示卡 Top 5
曾擔任麥兜小米行動3C編輯一職2年半,不僅本身對於電子科技相關領域有熱忱,更持續關心各大品牌的發表,現為知名3C科技分享平台外稿編輯。具備多家品牌及多樣3C電子產品評測經驗,也積極掌握電腦、相機、智慧型手機等商品的最新潮流與性能設計,致力於提供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專業指引。
曾任家電3C賣場專員,現任遊戲實況主。蒼詠從大學時期組裝了第一台電腦以後就對3C產品有著極大的興趣與熱情,閒暇之餘也常上網關注各類科技產品的最新訊息。 2014年組了一台效能不錯的電腦後,實現了大學以來實況夢想,除了開台玩遊戲以外也會分享一些3C商品開箱在部落格或 Youtube 上,喜歡冷門或性價比極高的物件,立志從實用面讓對這些商品有興趣的人們都能得到有用的資訊,並運用自身的文字專長讓讀者可以透過深入淺出的敘述了解每樣商品的特色及優缺點。
在專家監製企劃中,專家、達人僅針對「選購要點」提供客觀的分析及建議。排行榜的內容皆由mybest編輯部依照各項評比結果排名,專家、達人並無參與。
目次
mybest 根據客觀的採訪及調查,每月建立2000多款商品資訊數據。並且在每篇文章製作上投入大量心力,其中包含嚴謹的調查,以及與各領域專家進行深度訪談。以豐富的知識及準確的情報製作文章,提供值得信賴的內容。
目前新世代顯卡都加入 AI 功能,用於高解析度補幀或強化畫面,讓使用者能有順暢的遊戲與工作體驗。
面對強勢襲來的 AI 風潮,各品牌都積極備戰,近期發佈並已搭載於新款筆記型電腦上的 Intel Core Ultra 與 AMD AI 300系列 CPU,都宣稱其內顯效能接近甚至超過獨立顯卡 RTX2050,可改善遊戲順暢度的 FSR 3與 DLSS 3等升頻技術也比前代更有優勢,尤其 NVIDIA 還擁有完善的軟硬體支援,運行 AI 算圖等需求時效率極高。
不過跟之前相比,無論是更加龐大的研發規模,或可能需要額外添加晶片來輔助 AI 運算等種種因素,皆導致顯示卡的價格居高不下,購買前建議還是詳細審視自身需求,以免出現高估或低估效能的狀況。
運行3A 遊戲、影音剪輯或 AI 運算等,都建議使用獨立顯示卡。
除了某些低階型號在解碼4K 以上解析度的影片時會稍嫌吃力以外,對於一般日常使用來說,市售 CPU 的內建顯示晶片表現其實不算太差,尤其 AMD 還推出強化內顯的 APU 系列,以 Ryzen 8700G 來說,顯示效能已經能逼近獨立顯卡 GTX1650,足夠運行一些輕度遊戲。
但若是想遊玩3A 遊戲,或需要剪輯調整高解析度影片照片、AI 運算等相對專業的領域,獨立顯示卡能帶來更佳的體驗,無論是整體順暢度以及輸出效率都會大幅提升。
在進⼊商品推薦之前,先來看看選購時需要注意的地⽅吧︕
顯卡長度與推薦電供瓦數等項目都會寫在顯示卡的規格表上,以此為依據搭配其他零組件才不會出現不合。
在確認所需的效能需求前,首先要留意機殼容量以及供電。機殼規格表上通常會註明可安裝的顯示卡長度,不過建議預留3cm 左右,避免風扇等零組件佔用空間;另外顯示卡官方網站也會提供建議的電供瓦數,但除了較常見的8pin 以外,NVIDIA 新款中高階顯卡已更換成16pin 連接埠,需要 ATX3.0電供才支援原生接頭。
順帶一提,目前顯示卡大多採用 HDMI 與 DisplayPort 連接埠,AMD 某些型號甚至內建 USB Type-C;但由於有些舊螢幕只有 VGA 或 DVI 等端子可用,需要透過轉接才能使用,故購買前建議先確認支援的顯示接頭規格。
顯示卡的散熱模組越來越厚重,長久使用可能會因為垂頭導致插槽接觸不良甚至斷裂,因此三風扇的顯卡建議使用支架來支撐,或是選擇可直立顯卡的機殼。
螢幕解析度與顯卡等級需求呈正比,因此如果想要4K 或是特殊比例就需要選擇旗艦等級才能推動。
日常用途可能較為無感,但玩遊戲時解析度越高就需要效能越強的顯示卡。螢幕除了基本的 FHD、WQHD 與4K UHD 以外,還有21:9、32:9等特殊比例解析度,原則上數字越大所需效能越高;而顯示卡部分通常也是數字越大效能越強,只是旗艦顯示卡效能提升較不明顯,性價比相對低,實際還須視個人需求來選擇為佳。
以工作需求來說,除了特定 AI 運算只有新款支援以外,只要達到基本門檻,高階顯示卡大多只會提升效率,因此可視預算決定,但若是遊戲等綜合用途,則建議購買 NVIDIA RTX 4060或 AMD RX7600以上才會有較佳體驗。
NVIDIA DLSS 3以及 AMD FSR 3能夠透過補幀等方式提升遊戲每秒張數(FPS),並維持一定程度的畫面表現,解析度越高效果越明顯,可稍微降低顯示卡需求,但遊戲需要支援相關功能。
顯卡效能直接影響遊戲表現,但如果是需要暫存大量資料的 AI 算圖等用途,記憶體大一點會減少等待時間。
顯示卡時脈越高效能越強,原則上公版卡會提供基本數值,各品牌的非公版卡則多少會超頻,但以同型號來說其實跟原版差距不大,因此以固有的顯卡級距來選擇即可;而顯卡內建記憶體主要用於暫時儲存貼圖資源與模型數據,1440P 以上效能全開的狀況,記憶體建議至少要12GB 以上,4K則要16GB 才能避免卡頓。
以玩遊戲為主的話,由於大部分顯示卡都是依照該級距設計,較不易有記憶體不足的狀況,因此效能越強越好;至於執行 AI 算圖或是跑模型等用途的話,記憶體容量會影響等待時間,因此同等級可考慮記憶體較大的款式。
國外像是3DMark 等測試軟體,以及臺灣硬體比價店家原價屋等,網站上都有相對完整的顯示卡測試數據,可當作基本的效能參考。
散熱模組會影響到運作穩定度,若時常讓顯卡全速運轉的話,建議以散熱較好的款式為主。
以同規格的顯示晶片來說,由於跑分幾乎無法區分其中差異,體現在外觀上的散熱模組,通常才是最直接影響到購買意願的項目。各品牌的散熱模組包括顏色造型與散熱效果都不盡相同,甚至還有內建水冷的款式,但官方網站通常不會標註測試出來的溫度等數值,實際可能需要參考相關網站的評測整理。
通常來說,包括原廠在內每個品牌的顯示卡散熱都在容許範圍內,一般使用不需太過擔心,但若常跑高負載的遊戲或軟體的話,建議還是留意一下溫度表現,才能確保隨時都處於最佳的運作環境。
顯示卡的風扇將熱排出後,還是需要機殼的風道將熱量排出,因此兩者的散熱效率都很重要。
與其他廠商相比,NVIDIA 的顯卡在遊戲、專業軟體與 AI 運算等各種用途上都有較佳相容性。
市售顯示卡以 NVIDIA、AMD 與 Intel 為主。Intel 顯示卡脫胎於 iris Xe 內建顯示晶片,雖然規格本身較差,甫推出時也有諸多問題,但目前已獲得改善,尤其編解碼的效能相當強大,適合用於影音編輯等用途;而 AMD 顯示卡主打性價比,並挾帶驅動程式開源的特性與優勢,可進行非常詳細的客製化調整,只是 AI 相關的支援性較差。
至於 NVIDIA 顯示卡因為積極發展周邊軟體的相容性,再加上市占率高,通常是遊戲與軟體優先最佳化的對象,因此為遊戲、AI 運算以及相關工具軟體運行的最佳選擇。
新世代顯卡在同價格下通常效能更好,因此優先選擇 NVIDIA 40系列或 AMD 7000系列。
NVIDIA 自 20系列以後採用 RTX 作為顯卡型號的前綴,目前已經來到40系列世代,數字越大效能也越強,同數字則以後綴區分,性能表現大致上為原版<S<Ti<Ti S。AMD 則以 RX 作為前綴,目前已來到7000系列,同數字等級為原版<XT<XTX;而獨立的7900 GRE 則略優於7800XT。
以玩遊戲來說,RTX 4060系列、RX 7600與7700系列適合1080P(FHD),RTX 4070系列、RX 7800 XT 系列適合1440P(WQHD),而 RTX 4080以上與 RX 7900系列大多遊戲都能順跑4K 解析度。
相較於公版以紀念價值為重,由各品牌推出的非公版顯卡,無論散熱與整體性能的表現都相對較好。
開發商在發表新款顯示卡時,都會先推出一批由原廠設計的款式,通常被稱作公版,而後各硬體品牌才會依照其晶片與解決方案推出非公版型號。由於公版有紀念價值,而且幾乎都會率先上市,有不少玩家會搶先購買來使用。
而各品牌推出的顯示卡除了有風扇數量等差異以外,還會依照超頻數值、散熱模組差異來區分出各種型號名稱,玩家常將較簡陋的稱為丐版,用料最好的則稱為帝版。原則上不同品牌間會以價格相近的款式來互相比較外觀與散熱效率,由於幾乎都比公版表現還好,只要依照需求與喜好選擇即可。
商品 | 圖片 | 價格 | 推薦重點 | |
---|---|---|---|---|
1 | MSI微星 GeForce RTX 4060 Ti VENTUS 2X BLACK 16G OC | ![]() | 用料紮實、外觀改進的人氣商品 | |
2 | GIGABYTE技嘉 GeForce RTX4070 SUPER EAGLE OC ICE 12G|GV-N407SEAGLEOC ICE-12GD | ![]() | 美觀與效能兼具的出色款式 | |
3 | ASUS華碩 ProArt GeForce RTX4060 OC 超頻版| PROART-RTX4060-O8G | ![]() | 時尚美觀的極簡風格 | |
4 | NVIDIA輝達 GeForce RTX4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創始版 | ![]() | 出自原廠的絕佳解決方案 | |
5 | ASUS華碩 ROG STRIX RTX4070TIS O16G GAMING | ![]() | 兼具強大效能與絢麗燈效 | |
6 | GIGABYTE技嘉 GeForce RTX 4060 WINDFORCE OC 8G|GV-N4060WF2OC-8GD | ![]() | 價格實惠、體積小巧的入門款式。 | |
7 | PowerColor撼訊 Fighter AMD Radeon RX 6650 XT 8GB GDDR6|AXRX 6650 XT 8GBD6-3DH | ![]() | 專為1080P遊戲而生的入門顯卡 | |
8 | Intel英特爾 Arc A750 8GB|A750 | ![]() | 編解碼格式齊全,追劇串流不卡頓 | |
9 | MSI微星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16G GAMING X SLIM | ![]() | 薄型化設計,安裝擴充沒煩惱 | |
10 | ASUS華碩 Dual GeForce RTX 4070 EVO OC Edition 12GB GDDR6|DUAL-RTX4070-O12GD6-EVO | ![]() | 適用各種機殼的性能小鋼砲 |
除了顯示卡之外,對於有意自組電腦的朋友來說,相信也會想同時了解音效卡、記憶體等零組件的特色。以下文章中便整理了它們的選購要點及推薦商品,有興趣的話不妨一同閱讀,以拼裝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主機。
第1名: MSI微星|GeForce RTX 4060 Ti VENTUS 2X BLACK 16G OC
第2名: GIGABYTE技嘉|GeForce RTX4070 SUPER EAGLE OC ICE 12G|GV-N407SEAGLEOC ICE-12GD
第3名: ASUS華碩|ProArt GeForce RTX4060 OC 超頻版| PROART-RTX4060-O8G
第4名: NVIDIA輝達|GeForce RTX4070 SUPER Founders Edition 創始版
第5名: ASUS華碩|ROG STRIX RTX4070TIS O16G GAMING
看更多排名商品介紹參考製造商、品牌官網及各大電商通路內容所製作。
日用品・生活雜貨
家電
3C電子・影音
相機・麥克風
美妝・保養
健康・美容
食品
飲料
廚房用品
服飾・時尚
鞋類
手錶・飾品
母嬰・兒童用品
家具・家飾
興趣嗜好
戶外休閒
DIY・工具百貨
運動用品
寵物用品
書籍・影視作品
遊戲
汽機車
禮品
居家設備
手機
音樂
應用程式・App
保險
信用卡・電子支付
服務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