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品・生活雜貨
家電
3C電子・影音
相機・麥克風
美妝・保養
健康・美容
食品
飲料
廚房用品
服飾・時尚
鞋類
手錶・飾品
母嬰・兒童用品
家具・家飾
興趣嗜好
戶外休閒
DIY・工具百貨
運動用品
寵物用品
書籍・影視作品
遊戲
汽機車
禮品
居家設備
手機
音樂
應用程式・App
保險
信用卡・電子支付
服務
其他
科技日新月異,記錄美好瞬間的方法也越加多樣化,例如現今大眾習慣以攜帶便捷的手機隨手拍攝,然而也有許多人無法滿足於限制較多、成果中庸的手機拍照功能,轉而選擇體積較大但畫質優異的單眼、微單眼相機,或是輕巧好攜帶且畫質能貼合一般拍照需求的數位相機。
琳瑯滿目的性能與拍攝成色也造就這類產品的價格範圍區間廣,且舉凡 Canon佳能、Panasonic國際牌、OLYMPUS、RICOH理光、Nikon尼康及 SONY索尼等知名大廠皆有推出諸多型號,或許會讓剛入門的新手感到難以抉擇。因此本文將會介紹一些數位相機的基本知識,並推薦10款簡單好上手、在 Dcard 上也十分熱門的機種供讀者參考,快點跟著文章腳步找出最理想的商品吧。
職業為電視/電影劇照師,主要為戲劇拍攝宣傳用途的平面照片,因此經常隨著劇組上山下海。認為一旦錯過當下的精彩畫面便沒有重來機會,因此觀察周邊美好的事物已成為本能反應,且為了在不同狀況下以及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拍攝內容,對於器材的選擇、使用有一定的鑽研。 閒暇之餘喜歡下廚料理,在個人專頁上分享了許多簡單快速的料理,並且跟攝影器材一樣,喜歡購買各類型廚房用具,善用手上的道具做出美味的成品。
透過開箱實測及專家意見,提供推薦商品相關資訊。 為了讓每月400萬名使用者享受最完美的選擇體驗,從美妝、日用品、家電到金融服務等各領域,每日努力不懈地製作全新內容。
在專家監製企劃中,專家、達人僅針對「選購要點」提供客觀的分析及建議。排行榜的內容皆由mybest編輯部依照各項評比結果排名,專家、達人並無參與。
兩者功能上最大的差別便是攝影設備的心臟「感光元件的大小」,其依照尺寸大至小,可分為單眼相機與高階微單相機常見的全片幅(36mm×24mm) 、普通微單相機具備的 APS-C(23.6mm×15.6mm) 、類單眼相機擁有的 M43 (17.3mm×13.0mm)以及手機內建的1吋(12.8mm×9.6mm) 。
由此可見,相機的感光元件面積比比手機的1吋大出許多,而「全片幅」等同於早年底片相機的底片尺寸,其拍攝效果具高畫質、低雜訊之優勢,且照片頗具立體感,因此攝影設備的感光元件越接近全片幅大小,成品的畫質則會越加細緻。
反之若感光元件小,像素的增加並不能帶來畫質的提升,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像素之間的互相干擾並形成雜訊。雖然手機具有優秀的軟體演算法,以及會利用智能模擬曝光自動調適畫面中的亮部與暗部,但仍比透過大感光元件和紀錄 RAW 格式來實現照片高寬容度的相機表現遜色些。
準備購買相機時,許多人都會在數位相機、類單眼與單眼等機種間搖擺不定,其實不同的機型各具優劣,新手們不妨從類單眼或微單眼來著手。其中類單眼雖無法更換鏡頭,但因具有豐富多樣的拍攝模式(A /S/M),且畫質表現符合日常的需求,再加上相對輕盈易攜的機身而受大眾喜愛,成為常見的旅遊紀錄工具。
此外,近年來各大品牌都致力於研發能滿足各類型需求的微單眼相機,從專業旗艦等級到入門等級都有,各位可依照自己的需求、預算、機身重量、性能等層面做考量,進而篩選出心目中的最佳款式。
目前各品牌的相機幾乎都有內建多種濾鏡及色調模式,例如人像、風景、中性等等,若是不擅修圖、後製的攝影新手,可在選擇符合自身喜好的內建濾鏡後先套用試拍一兩張,接著再搭配適宜的曝光值,基本上能直接拍攝出亮眼的作品,以省去後期的修圖時間。
相機學問博大精深,雖然用語稍嫌艱澀難懂,但卻是選購時的重要依據,接下來將會逐一介紹幾個相關知識,期望新手可以藉由閱讀來排除心中疑慮。
完美的攝影作品構成元素繁複,影響細緻成品的因素不單只是畫素,以下會著重說明攝影新手常見的誤區,以幫助各位更快速地找出理想機種。
相信不少人在挑選相機規格時,會因認為2,400萬畫素比1,600萬畫素的畫質佳而優先考慮,然而這並不完全正確。畫素固然會影響到照片的細緻程度,但若是在小片幅中放入極高畫素反而會出現反效果,某些情況下甚至會造成躁點或油畫感。因此雖然片幅與畫素都是越高越好,但兩者之間必須取得平衡,也就是要考慮每個像素點的感光面積大小。
感光元件的尺寸由大至小依序為「全片幅→APS-C→m3/4→1吋→1/2.3→1/3」,一般手機的感光元件尺寸約為一吋(12.8mm×9.6mm),若以高階規格的4800萬畫素為例,即代表在一吋的面積上要塞入4800萬畫素;而全片幅相機為36mm×24mm,同樣是4800萬畫素時,大尺寸的感光元件單個像素面積更大,像素的干擾較小,所以在低光源環境拍攝時,小尺寸成品畫面的雜訊會較大尺寸來得多。
順道一提,為了與智慧型手機有所區隔,目前市面上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多為1吋以上,有 m3/4、APS-C 與全片幅機型可選擇,而價格上也有差異。例如1吋感光元件的機種價格大概為1~2萬元,APS-C 多會高於2萬元,至於全片幅則落在5~14萬元不等,購買時建議以 APS-C 以上為佳,其成像品質足以做為主力相機。
F值(光圈)是攝影的三要素之一,數值越低代表能進來的光線越多,除了能夠增加在夜間或暗處拍攝的成功率以外,如果相機的片幅夠大,也可以營造出主體清晰、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相機的片幅越小、能接收的光線量亦越少,因此最好盡量挑選 F值較低(光圈較大)的商品。
一般數位相機的最小F值(最大光圈)約為 F1.8~2.8,以1吋片幅的感光元件而言,最大光圈在 F1.8左右的機型較能捕捉到細節清晰的畫面。至於 APS-C 片幅的感光元件由於需要兼顧體積與重量,F2.8左右已是極限,但由於此類型片幅較大、進光量較多,依然能拍出優異的效果。
ISO 感光度主要用於提高成像亮度,在相同亮度下 ISO 越高、快門速度越快,便越能避免因手震造成的模糊。因此如果多在昏暗室內或夜間攝影,建議選擇 ISO 至少能開到3,200、甚至是6,400的機種,然而高 ISO 容易導致照片出現大量噪點,整體畫質也會因此下降。
此外,大片幅感光元件由於進光量相對增加,可用的 ISO 也因此較高,而該如何維持各參數的平衡,就是學習攝影時最主要的課題之一了。
因小型數位相機無法更換鏡頭,所以購買時建議依照需求跟較常拍攝的相片種類,來挑選適合的鏡頭焦段,才能確實捕捉到想拍攝的畫面。當中50mm是最接近人眼看到的感受,因此一般會將35~50mm定義為標準焦距。另外還有使鏡頭容納更寬廣取景的廣角焦距,以及可拍攝遠方物體的長鏡頭等特殊焦段,後者亦能用鏡頭壓縮感來製造出更密集的畫面,新手們可將以下數值做為參考。
常見的數位相機焦段規格會用「○倍」及「○○mm~○○mm」標示,「○倍」代表從最短焦段到最長焦段的倍數,例如10mm~100mm即表示10倍光學變焦,而從倍數便能大致掌握焦段的範圍。除了光學變焦外,有些機種還會搭載數位變焦,利用裁切或晶片運算修補以拍攝更遠的物體,不過畫質也會相對減損。
以智慧型手機的相機為例,iPhone11的標準鏡頭焦段約等同26mm,在拍攝團體照或廣闊風景照時,位於邊緣的人物或景物便可能無法入鏡,故最好選擇廣角焦段在18~25mm的小型數位相機為佳。另外由於光學限制,越廣角的鏡頭體積會越大,因此多數的數位相機都採用24mm作為基準廣角端焦段,其中亦有許多平價的機型,各位讀者不妨列入參考。
若非用於鳥類、運動攝影,日常拍攝的望遠焦段至多約100mm左右即綽綽有餘。雖說有些機種最遠的焦段可達1,400mm,但人像、生活照等最常用的焦段為24mm~100mm,而市面上大部分小型數位相機都此區間當中,可依照需求來選購。
等效焦段超過300mm的類型主要用於拍攝極遠處的物體。一般來說,如果是拍攝風景、月亮等遠處的靜態物體,等效焦段300mm即足夠,但若是鳥類或衝浪等只能在遠處觀看的被攝物,則建議使用等效焦段500mm以上的機種。
另有專為長焦段拍攝設計的類單眼相機,造型接近一般單眼但感光元件較小,讓體積相對輕巧。而這類商品最遠的等效焦段可達1,400mm以上,如果有這類需求也可納入參考。
經常拍攝花草、公仔、食物等,需要將鏡頭貼近以凸顯細節的被攝物時,則需注意相機的「最短對焦距離」,以避免距離太近反而無法對焦。而多數不可換鏡頭的數位相機對焦距離為30cm左右,有些機型會針對微距攝影設置專用模式,最近對焦距離甚至可達1cm。若常進行微距攝影的話,請務必確認最近對焦距離的數值。
畢竟無法控制孩童或寵物的行動,故欲拍攝這類題材並避免成品出現模糊或殘影的人,對焦速度、快門速度、連拍張數都是需注意的細節。而對焦速度及快門速度越快、一秒內的連拍張數越多,能捕捉到關鍵一瞬間的機率就越高。
然而一般數位相機在這部份的表現僅能算是中規中矩,即便是高規格型號仍無法媲美同價位的單眼相機,因此如果覺得數位相機無法達成要求,或許還是考慮購入單眼相機為佳。
除了焦距與感光之外,操作的難易度也是挑選時的關鍵之一,以下便針對此點,為大家深入介紹自動模式和自動對焦功能(AF)。
在如今的時代,很多人都只用過手機拍照,因而擔心初次使用相機時,會不知道該如何設定拍攝模式。不過除了部分的專業相機,市面上可說是所有機種都配備了自動模式,其又被稱為程式自動曝光或是 P模式(Program AE),可自動設定好相關的參數。
建議新手可以先選擇自動模式拍照,待習慣之後再逐漸轉為自行設定,亦能透過快門先決模式來調整至自己喜歡的風格。順道一提,雖然各品牌相機的場景識別數量和機制不同,但性能其實大同小異,皆能讓入門者透過自動模式輕鬆拍出漂亮的照片。
自動對焦(AF)是相機自動辨識被攝物體並進行對焦的功能,可以避免對焦失誤導致畫面模糊的問題。當想拍攝運動賽事或動物時,AF 的速度就非常重要,只要速度夠快,即使目標正在快速移動也能輕鬆對焦。至於拍攝人物臉部特寫或半身照的場合,則能利用人眼對焦(眼部AF)功能,藉此自動偵測人臉或眼睛並完成對焦。
認識完上述說明的基本功能之後,不妨繼續參考攝影功能和濾鏡模式,進而挑選出最符合需求的相機款式。
目前幾乎所有的數位相機都能錄製影片,Sony 更是率先在2020年推出錄影和 Vlog(影片部落格)專用的數位相機。若想要使用數位相機錄製高品質的影片,就要著眼於解析度和自動對焦的速度。建議選擇支援4K 畫質的機型,其與數位電視的規格相同,可達到 HD 高畫質的4倍之多,預計在未來將會成為新的標準。
而當拍攝目標或攝影者本身不斷移動時,自動對焦速度就是避免失焦的關鍵。可見想要錄製專業影片的人,推薦考慮支援4K 畫質並能迅速自動對焦的數位相機,例如 Sony 以及 Panasonic 旗下都有不少高階款式可供參考。
濾鏡模式能夠大幅改變成像風格和色彩氛圍,無論是平時喜愛在 Instergram 或 Twitter 等社群媒體上發佈照片、或者想嘗試多變風格的人,都可活用此模式來盡情享受創意拍攝的樂趣。
此外,各家廠牌在功能命名上會有些許不同,例如影像控制(Image Controller)或圖像風格(Picture Style)等等。而每一款所配備的濾鏡數量與效果也各有所異,大家可以參考本文排行榜中的介紹,並挑選自己偏好的款式。
目前市面上的數位相機幾乎都內建有 Wi-Fi 功能,搭配專用 App 即可在智慧型手機上瀏覽相片,還能將記憶卡中的成品下載至手機,進而將照片同步分享給親朋好友、或是發佈至社群媒體。有些機種甚至能透過 Wi-Fi 進行遠端操控,使用者能以手機調整相機的各項參數。
此外,「NFC 近場無線通訊」或是「Bluetooth 藍牙」亦可快速連接手機與相機,只要靠近兩者,就能尋找到裝置並自動連接。
另一方面,USB 充電功能則可使用 USB 傳輸線直接替相機充電,且大多能與智慧型手機的充電器或行動電源共用,帶來絕佳的便利性。上述功能都有助於與手機搭配運用,雖然在2018年之後推出的型號多有配備,但仍建議在選購時確認是否搭載以策萬全。
防手震功能可以避免因晃動導致的模糊,目前可分為「數位電子防手震」與「光學防手震」兩種類型。數位電子防手震是利用晶片運算修補模糊部分,有時候可能會因運算法問題,讓整體成像變得鬆散。
至於利用感光元件周邊機械結構的光學防手震,則幾乎不會出現畫質劣化狀況,因此建議以擁有光學防手震的機種為主,而市面上亦有結合了兩種防手震技術的產品。
雖說不論是何種防手震技術,拍照成功率都會較不具備防手震的機種來得高,但透過軟體、硬體補正,會使成像與原本的畫面有差異,因此如果能使用腳架,便建議可盡量關閉防手震以取得高銳利度的成品。
為了利用相機自拍的使用者們,各大品牌也設計了多項輔助功能或結構。例如可即時確認構圖的翻轉180°液晶螢幕、可按下快門後數秒再拍攝的設定、或是能利用手機調整參數並啟動快門等等,都能讓自拍過程更輕鬆順手。
又如眾多使用者特別注重的美顏模式,各家廠牌的美肌效果不盡相同,有些機種甚至能選擇美肌的強度係數與類型,各位讀者可將自身的使用習慣納入評估。
輕巧、易攜帶可說是數位相機無可取代的優點,尤其是旅遊時勢必會希望能盡量減輕負擔,為此建議選擇重量不超過300g的機種,不過部分內建觀景窗的產品會相對沈重,這部分還是需依照個人需求進行取捨。另外,續航力也是關鍵之一,若不想另外攜帶備用電池,那麼挑選一顆電池可拍攝200張以上的機型會較為保險。
至於可替換鏡頭的微單眼相機,近年來新款機種雖有逐漸輕量化的趨勢,但單以未裝設鏡頭的純機身含電池約落在700克左右,替換鏡頭的重量則受不同規格影響。例如三大品牌出產的24~70mm、F2.8鏡頭大約為800g,廣角鏡16~35mm、F2.8約600g上下,長鏡頭70~200mm、F2.8約1500g左右,各位可將拍攝需求、使用時間及重量作為依據,以決定該攜帶何種器材出門。
數位相機一般是透過液晶螢幕確認構圖及參數,因此除了亮度需足夠以外,螢幕的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選擇擁有3吋以上液晶螢幕的機種,在拍攝時即能確實確認細節,同時若螢幕支援觸控操作與對焦將會更加方便。而隨著科技進步,目前市面上也有許多小型數位相機搭載觀景窗,在環境光過強時依然能確認構圖及其它數值,操作觀感亦與單眼相機相差無幾,且因支點增加而能藉此降低晃動機率。
此款具有3顆智慧音頭以防風毛罩保證清晰音質,適合追求音頻品質的人。輕巧292克的設計便於攜帶,且配有一鍵散景模糊背景、臉部優先自動曝光、10種色彩模式和柔膚效果,適合喜歡自拍與拍攝VLOG的創作者。此外,搭配手把支援藍芽無線拍攝,也應對更多拍攝需求。
有效像素 | 2010萬像素 |
---|---|
焦距 | 18~50mm |
自動對焦模式 | 人臉眼睛自動對焦,也可設定對焦動物臉部 |
連拍速度 | 24 fps |
ISO感光度 | - |
影像解像度 | 4K |
記憶卡類型 | Memory Stick Duo/SD記憶卡的多插槽 |
尺寸 | 105.5×60×46.7mm |
重量 | 292g |
附加功能 | 一件散景切換,立即模糊背景、柔膚效果、臉部優先自動曝光、連接智慧型手機、Sony雲端服務 |
感光元件尺寸 | 1.0吋 |
等效焦段 | 18~50mm |
最大光圈 | F1.8 |
最近對焦距離 | 5cm |
可拍張數 | - |
攝影機類型 | Vlog數位相機 |
防手震類型 | 數碼防手震 |
觀景窗 | -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 |
運轉環境 | - |
Wi-Fi/藍牙功能 | 〇 |
此款為攝影入門的完美工具,直觀的觸控螢幕、10種風格濾鏡、4種柔膚效果以及一鍵景深、慢速或快速拍攝等功能,使操作變得簡單富有彈性與創意,內建3顆麥克風清晰捕捉前方聲音,而輕巧的292克設計則方便攜帶。適合攝影新手、追求簡單攝影體驗的用戶以影像創作者。
有效像素 | 2010萬像素 |
---|---|
焦距 | 24~70mm |
自動對焦模式 | 人眼偵測自動對焦 |
連拍速度 | 24fps |
ISO感光度 | 不明 |
影像解像度 | 4K:30p/24p、FHD: 120p/60p/30p/24p |
記憶卡類型 | SD記憶卡 |
尺寸 | 105.4×60.0×44mm |
重量 | 294g |
附加功能 | 柔膚效果、銳利自動對焦、產品展示設定 |
感光元件尺寸 | 1吋 CMOS |
等效焦段 | 24~70mm |
最大光圈 | F1.8~ F2.8 |
最近對焦距離 | 不明 |
可拍張數 | 不明 |
攝影機類型 | 不明 |
防手震類型 | 不明 |
觀景窗 | 不明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不明 |
運轉環境 | 不明 |
Wi-Fi/藍牙功能 | 〇 |
此款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發揮優異表現,其具備深達15米的防水能力、2.1米的防撞特性、100kgf的防塵功能以及負荷-10℃極寒環境的耐寒力,且內建雙層保護玻,有效防霧。此外,相機也具備多種攝影功能,包含8倍光學變焦,擴、4種微距攝影模式和5種水中拍攝模式,讓熱愛戶外運動的使用者紀錄精彩時刻。
有效像素 | 1200萬~1600萬像素 |
---|---|
焦距 | 25~100mm |
自動對焦模式 | ◯ |
連拍速度 | 20fps |
ISO感光度 | 最高達ISO 12800 |
影像解像度 | 1200萬 |
記憶卡類型 | SD、SDHC、SDXC |
尺寸 | 113×66×32.4mm |
重量 | 253g |
附加功能 | GPS功能 |
感光元件尺寸 | 1/2.3吋 CMOS |
等效焦段 | 25~100mm |
最大光圈 | F/2.0 |
最近對焦距離 | 10cm |
可拍張數 | 不明 |
攝影機類型 | 不明 |
防手震類型 | 不明 |
觀景窗 | 1.04M-dot電子觀景窗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IPX8防水等級、IP6X防塵等級、2.1m耐衝擊/15m防水 |
運轉環境 | 不明 |
Wi-Fi/藍牙功能 | 〇 |
此款機身輕巧,卻具有接近單眼相機的拍攝能力,是注重攜帶便利性的攝影愛好者之理想選擇,其擁有24-200mm廣焦段,提供卓越的遠攝功能,同時保持高解析度和清晰度,多種連拍模式讓使用者捕捉動態物件,享受高精確度的自動對焦主體追蹤功能。
有效像素 | 2010萬像素 |
---|---|
焦距 | 24~200mm |
自動對焦模式 | 眼部自動對焦模式 |
連拍速度 | 20fps |
ISO感光度 | ISO 100~ISO 12800 |
影像解像度 | 不明 |
記憶卡類型 | 不明 |
尺寸 | 101.6×58.1×42.8mm |
重量 | 302g |
附加功能 | 多種連拍功能 |
感光元件尺寸 | 1.0吋堆疊式CMOS感光元件 |
等效焦段 | 24~200mm |
最大光圈 | F2.8~F4.5 |
最近對焦距離 | 8cm |
可拍張數 | 不明 |
攝影機類型 | 不明 |
防手震類型 | 不明 |
觀景窗 | 235萬點解析度的彈出式景觀窗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不明 |
運轉環境 | 不明 |
Wi-Fi/藍牙功能 | ◯ |
此款具備3000mm望遠變焦鏡頭和125倍光學變焦,讓使用者捕捉遠距離景物,連月球坑洞也清晰可見,內建5級雙重偵測光學VR防震技術確保影像穩定。此外,相機也支援各種配件及外接收音器接頭,為使用者創造技術性優勢,提供媲美單眼相機之品質,適合尋求高變焦性能的攝影師。
有效像素 | 1600萬像素 |
---|---|
焦距 | 24~3000mm |
自動對焦模式 | 人臉優先模式、手動99個對焦區模式、拍攝主體追蹤 |
連拍速度 | 不明 |
ISO感光度 | ISO100~ISO6400 |
影像解像度 | 4608×3456 |
記憶卡類型 | SD、SDHC、SDXC |
尺寸 | 146.3×118.8×181.3mm |
重量 | 1415g |
附加功能 | 3000mm超遠攝影功能、扭Mon 設計、125x變焦、5級光學防震 |
感光元件尺寸 | 1/2.3吋 |
等效焦段 | 不明 |
最大光圈 | F2.8~F8.0 |
最近對焦距離 | 1cm |
可拍張數 | 每次充電最多可拍攝 250 張 |
攝影機類型 | 不明 |
防手震類型 | 鏡片移動減震、偵測光學減震(VR)系統 |
觀景窗 | 235.9萬像素景觀窗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不明 |
運轉環境 | 不明 |
Wi-Fi/藍牙功能 | ◯ |
此款以21mm超廣角焦距和65倍光學變焦引領攝影體驗,捕捉精彩景物,同時以每秒10張高速連拍、4K超高清錄影、數位5軸防震和動態影像穩定技術確保動態影像清晰、高品質,滿足運動、天文、動物等遠攝需求,而內建的藍芽連線和WIFI功能使分享和遙控無受限,適合多功能攝影工具尋求者與動態高清影像攝影者。
有效像素 | 2030萬像素 |
---|---|
焦距 | 21mm~1365mm |
自動對焦模式 | 單張自動對焦、伺服自動對焦 |
連拍速度 | 每秒10張 |
ISO感光度 | ISO100~ISO3200 |
影像解像度 | 2030萬像素 |
記憶卡類型 | SD、SDHC、SDXC |
尺寸 | 127.1×90.9×116.6mm |
重量 | 610g |
附加功能 | 測光模式、多種相機濾鏡效果 |
感光元件尺寸 | 1/2.3吋 |
等效焦段 | 21~1365mm |
最大光圈 | F3.4~F6.5 |
最近對焦距離 | 0cm微距拍攝 |
可拍張數 | 每次充電最多可拍攝 250 張 |
攝影機類型 | 數位相機 |
防手震類型 | 5軸防手震、動態影像穩定技術(Dynamic IS) |
觀景窗 | 0.39吋236萬像素電子景觀窗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 |
運轉環境 | 0°C~40°C |
Wi-Fi/藍牙功能 | ◯ |
此款集多項特色於一身,搭載 DFD技術的 Light Speed AF 極速自動對焦功能,能快速且精確地捕捉任何瞬間。此外,配備大型1吋高感光度 MOS感光元件,能呈現清晰、令人驚艷的影像,也能進行 4K 影片和相片的拍攝。適合推薦給追求高速拍攝的攝影師。
有效像素 | 2010萬像素 |
---|---|
焦距 | 25~400mm |
自動對焦模式 | DFD 技術 Light Speed AF 極速自動對焦 |
連拍速度 | 每秒30張 |
ISO感光度 | ISO25600 |
影像解像度 | 3840×2160 |
記憶卡類型 | SD、SDHC、SDXC |
尺寸 | 136.2×97.2×131.5mm |
重量 | 810g |
附加功能 | 不明 |
感光元件尺寸 | 1吋 |
等效焦段 | 25~400mm |
最大光圈 | F2.8~F4.0 |
最近對焦距離 | 不明 |
可拍張數 | 不明 |
攝影機類型 | 不明 |
防手震類型 | OLED LVF 即時觀景窗 |
觀景窗 | 不明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不明 |
運轉環境 | 不明 |
Wi-Fi/藍牙功能 | ◯ |
此款相機具有卓越的性能,包括ISO102400高感度、大感光元件、8種對焦模式、和三軸四級手震補償機制等特點,實現出色的影像品質和穩定性。且相機操作簡便,機身輕巧、耐用,可單手操作,更可裝設遠攝轉換鏡頭GT-2實現75mm等效焦段,擴大拍攝選擇,十分適合喜歡輕便的專業攝影師。
有效像素 | 2424萬像素 |
---|---|
焦距 | 26.1mm |
自動對焦模式 | 區域AF、選擇AF、精確AF、智能跟蹤AF、連續AF、手動、快拍、臉部偵測 |
連拍速度 | 不明 |
ISO感光度 | ISO100~ISO102400 |
影像解像度 | 6000×4000 |
記憶卡類型 | SD、SDHC、SDXC |
尺寸 | 109.4×61.9×35.2mm |
重量 | 262g |
附加功能 | 11種影像控制、多重曝光 |
感光元件尺寸 | APS–C |
等效焦段 | 不明 |
最大光圈 | F2.8~F16 |
最近對焦距離 | 12~24cm |
可拍張數 | 200張 |
攝影機類型 | 不明 |
防手震類型 | SR防震功能 |
觀景窗 | 不明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超聲振動除塵功能 |
運轉環境 | 不明 |
Wi-Fi/藍牙功能 | ◯ |
此款以令人驚嘆的83倍光學變焦能力脫穎而出,可捕捉遙遠景物,如野生動物、飛機等事物,同時也支援一公分微距攝影,細緻呈現微小細節,此外,相機也搭載雙重偵測光學減震技術,確保長時間曝光和遠距拍攝時的影像穩定性,讓拍攝煙火、夜景和夜空成為輕鬆任務。適合追求極致遠攝和多功能攝影的攝影愛好者。
有效像素 | 1600萬像素 |
---|---|
焦距 | 4.3~357mm |
自動對焦模式 | 自動對焦(AF)、手動對焦、臉部對焦 |
連拍速度 | 7 fps |
ISO感光度 | ISO100~ISO1600 |
影像解像度 | 4608×3456 |
記憶卡類型 | SD、SDHC、SDXC |
尺寸 | 140.2×109.6×149.8mm |
重量 | 1005g |
附加功能 | 4倍數碼變焦 |
感光元件尺寸 | 1/2.3吋 |
等效焦段 | 24mm~2000mm |
最大光圈 | F2.8~F6.5 |
最近對焦距離 | 1cm |
可拍張數 | 290張 |
攝影機類型 | 超級遠攝數碼相機 |
防手震類型 | 雙重偵測光學減震(VR)功能 |
觀景窗 | 236萬電子觀景器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 |
運轉環境 | 溫度0℃~40℃、濕度85%或以下(無結露) |
Wi-Fi/藍牙功能 | ◯ |
此款不僅具備水下持續使用2小時,承受水深達20公尺之能力,還能抵抗2.1公尺的撞擊,無論在極端天氣或挑戰中都能表現出色,且內建GPS和電子羅盤確保使用者在戶外活動時不會迷路,,此外相機也搭配光學5倍變焦和數位顯微鏡模式,可捕捉到細節豐富的畫面,特別適合戶外探險者、極限運動愛好者。
有效像素 | 2000萬像素 |
---|---|
焦距 | 5~25mm |
自動對焦模式 | 9點自動對焦、重點對焦、自動追焦 |
連拍速度 | 1.6 fps |
ISO感光度 | ISO125~ISO6400 |
影像解像度 | 不明 |
記憶卡類型 | SD、SDHC、SDXC |
尺寸 | 118.2×65.5×33.1mm |
重量 | 246g |
附加功能 | GPS資訊、網路攝像頭功能 |
感光元件尺寸 | 1/2.3吋 |
等效焦段 | 不明 |
最大光圈 | F3.5~F5.5 |
最近對焦距離 | 1cm |
可拍張數 | 不明 |
攝影機類型 | 不明 |
防手震類型 | 電子式防手震補償 |
觀景窗 | 不明 |
防水防塵/耐衝擊機能/防水深度 | JIS Class 6級防塵性能、JIS Class 8級防水性能 |
運轉環境 | 水深20公尺內、零下10度以上 |
Wi-Fi/藍牙功能 | 不明 |
當拍攝對象的反光度高(例如穿白衣時)或處在背光環境,一般拍攝時會產生比肉眼所見還暗的照片,此時就可使用正值曝光補償。反之,當拍攝偏暗、黑色主體,或環境較陰暗時,便會產生比肉眼所見還亮的照片(過曝),因此可採負值曝光補償來還原色彩細節。
只要使用大光圈,並同時留意相機、主體和背景的距離比例,便能輕易製造出淺景深效果。原則上當相機盡量靠近主體,而主體跟背景又盡量離時,相片就會擁有更矇朧的背景,或是使用長焦鏡頭也可令景深更淺。
如果拍攝完預覽時發現照片過亮,便可調成較小的光圈,或將快門開啟時間縮短,亦可調低感光度,或藉由使用負值曝光補償來達到正確曝光。另外,有時可能只是相機螢幕太亮,不妨調暗一些試試看。
兩者各有優缺點,公司貨雖價格較高昂,但保固期間非人為損壞能免費更換零件,也不會收取額外的檢測費用,加上維修據點較多,過保後若有損壞,亦可至維修站索取報價、進行維修。
另一方面,平行輸入的相機價格通常比前者低,若購入國匯率較低則有機會以更實惠的價格購得,但其本身不具備保固期,因此檢測費依型號不同約落在3000元以上,必要時甚至需將特殊機型寄出國外維修。而在回收方面,因為相機內部有數位零件,需交由資源回收車處理,或是到收購二手相機的店家進行估價回收。
若還是猶豫不決,正在思考到底要購買小型數位相機、微單眼還是類單眼相機的話,以下提供一些相關的選購要點以及推薦商品,其中有些針對初學者的建議與說明,歡迎有興趣的讀者花點時間延伸閱讀。
也許過去數位相機畫質不比單眼,但至今這類商品在畫質方面已有顯著提升,加上附加機能也越來越多樣化,輕鬆就能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當然微單眼、單眼相機還是有其優點,若想要精進拍攝技術,仍很推薦將其納入參考。希望每個人都能藉此文找到符合需求的數位相機,盡情享受拍照樂趣!
購入文中商品,mybest 將獲得部分收益。
商品介紹參考官網及各大電商通路內容製作
日用品・生活雜貨
家電
3C電子・影音
相機・麥克風
美妝・保養
健康・美容
食品
飲料
廚房用品
服飾・時尚
鞋類
手錶・飾品
母嬰・兒童用品
家具・家飾
興趣嗜好
戶外休閒
DIY・工具百貨
運動用品
寵物用品
書籍・影視作品
遊戲
汽機車
禮品
居家設備
手機
音樂
應用程式・App
保險
信用卡・電子支付
服務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