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相關平台推薦10部教你面對創傷與孤寂的好書

心理相關平台推薦10部教你面對創傷與孤寂的好書

Creator Image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生而為人,我們無法避免創傷經驗,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很少有機會去了解什麼是創傷,而它又會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尤其對創傷倖存者來說,從理解、正確評估到接受治療,都是需要他人協助的重要環節。

目前市面上的相關書籍日益增加,在茫茫書海中,我們挑選出與創傷、孤寂主題有關的十本好書,提供給從事相關助人工作者與一般社會大眾參考,讓大家可以依據難易度與不同面向,挑選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讀物。
  • Bessel van der Kolk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385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市面上許多書籍在教導我們要如何療癒自己,或是如何陪伴人們修復內心的傷口,但是很少有書從科學的角度,告訴我們創傷經驗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反應。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適合專業人士或是擁有相關基礎知識的人閱讀,它以眾多科學研究為基礎,帶領讀者從大腦迴路以及神經系統的世界,深入了解創傷經驗如何重塑大腦的運作模式。當有了以上的知識作後盾,我們就能「對症下藥」地療癒當事人,如果你想要深入研究這類主題,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讀好書。
  • Bruce D. Perry, Maia Szalavitz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279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作者培理博士結合精神醫學、腦神經科學的知識,以及自身診療、參與過的十個案例,深入淺出解析童年創傷經驗如何影響大腦發展與人格養成。

    除此之外,由於創傷的發生經常與「人的不當對待」有關,作者不只以專業的角度評估治療對象,還隨著治療歷程進行自我反思與調整,幫助當事人更快速地重建對世界的信任。為治療者做了最佳示範之外,難能可貴的精神也十分令人敬佩,此書可說是非常值得一讀。
  • 山本潤
    十三歲後,我不再是我
    $238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在進行亂倫被害者的心理治療時,最困難的部分在於:「侵犯他的人,同時也是他最親近的家人」。因此,他們的情緒表現或人際關係通常會十分混亂,甚至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變得難以信任他人,或是無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作者山本潤在十三歲遭受父親的性侵害後,就走進了生命中的暗夜。但是他沒有因此沉淪,而是選擇勇敢地回顧自己的受害歷程,接受心理諮商並說出真相,讓他意識到「復原的關鍵在自己」。從此書能學到,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但我們能決定用什麼態度來面對自己、面對過去,以及面對未來。
  • 蘇絢慧
    療癒孤寂
    $252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在人生各個階段,我們都無法避免孤寂,既然孤寂是一種必然存在的生命經驗,學會如何與之共處,就是一門必修的人生學分。

    作者蘇絢慧在心理諮商的實務工作中,看見許多人都為此所苦。但一旦人無法面對自己的孤寂,就很容易失去活力,甚至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這本書便試著帶領讀者,從自身的成長經驗來理解覺得寂寞的心理,同時用了清楚、具體的步驟,教導我們如何擁抱孤單的自己。好讓我們能夠建立內在安全感,並且與人產生健康的連結。
  • Steve Haines, Sophie Standing
    創傷的修復練習
    $196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由於我們所遭遇的創傷經驗會影響大腦的運作方式,因此要理解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創傷的修復練習》透過圖文的方式,清楚說明令我們恐懼、焦慮的事件,如何改變生理機制,以及闡釋創傷症狀如何產生。

    最重要的是,透過這本書的說明,讓我們了解到這些症狀並非全是負面的、惱人的,它們就像是好朋友,默默地守護著我們,防止我們再次感受到難以承受的痛苦。有時,甚至可以幫助當事人盡早發現警訊的存在,藉此及時逃離危險的環境。
  • Suzy Hopkins
    我離開之後
    $255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蘇西在一個睡不著的夜晚,突然意識到自己深愛的媽媽終究有一天會離她而去,光想像母親離去後的各種情境,就讓她焦慮不已。但與其沉浸在這些想像中,蘇西選擇在隔天要求媽媽寫下一本「人生指南」,指導她怎麼面對「沒有媽媽後的人生」。

    作者以幽默卻又貼近人心的口吻,道盡至親離世後,隨之而來的寂寞、哀愁與傷痛。讀完這本書,我們能體會到:心愛的人有一天會離去,但是兩人之間的愛並不會因此消逝。如果你不曉得如何面對至親的死亡,或是不想要「太沉重」地思考死亡,那這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書。
  • 周志建
    情緒治療
    $273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對於創傷經驗所帶來的傷痛,我們的心智可能會否認,但是身體卻很誠實。

    而這本書,是市面上少數結合身體、情緒和故事的心理諮商相關書籍,說明了一直睡不好、不明原因的腹痛、長期的神經病頭痛,這些醫學治療不好的症狀,可能是過往的心理傷痛所發出的求救訊息。其實它們正在提醒我們,是時候尋求專業幫助,來檢視人生、治療內心的傷口。如果你有以上症狀,或是時常感到自己沒有價值、缺乏安全感,非常推薦看此書來認識自己。
  • 金惠男, 朴鐘錫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
    $300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在《以為長大就會好了》這本書裡,作者金惠男和朴鐘錫醫師不只是實行疾病診斷和藥物治療的精神科醫師,他們也極有耐心地傾聽病患的生活狀況,並對疾病的發生做條理式的解說,在書中娓娓道出與個案同心協力對抗心理疾病的故事。

    此外,不同於其他心理治療書籍,此書也收錄了兩位作者與編輯之間的深刻對談,各自分享了對生命的痛苦體悟,讓讀者了解到即便是醫師,也會有無助、想要自殺的念頭。特別推薦此書給正在生命低谷的你,只要願意開始正視傷痛、不輕言放棄,每一個微小步伐都是復原的重要關鍵。
  • 留佩萱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270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若說創傷事件是一道傷口,那麼長年隔絕、否認此經驗的舉動,經常是創傷加劇的主因。因此治療的第一步,就是解開封閉的情緒,並試著學會如何看待、撫慰傷痕累累的自己。

    透過此書作者細膩的筆法與多個諮商案例,讓我們了解到學會與情緒共處,並且重新建立與自我、與他人的連結,才有可能從創傷中復原。此外,作者更在書中分享自己面對傷痛的經驗,但連身為諮商師的她,在自我修復這條路上也並非走得快速、平順。「允許自己脆弱、願意展現脆弱」是她在經歷這一切後的感想,也是一個人能否正常表達情緒的重要關鍵。
  • Beverly Engel.LMFT
    這不是你的錯
    $245


    周純媛、吳東彥心理師

    童年受虐或情感忽視經驗,遺留下來的最大餘毒就是「羞恥感」,讓人根深蒂固地覺得自己很糟糕、沒有價值。導致當事人長大後,成為羞辱、責罵自己的高手,甚至拒絕接受來自他人的善意與關愛。

    因此,放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迷思,跟著書中的「慈悲心治癒方案」,開始自我修復的旅程吧!作者主張若想解救自己,學習對自己仁慈是最有效的自癒途徑,並分享了正念的操作技巧及過往經驗。如果你也在為童年經驗所苦,此書或許能幫助你不再把自己推入不自愛、也不被愛的深淵。